• 论坛首页
  • 我的丁香客
  • 找人
    查找好友
  • 更多
    丁香园
    丁香通
    丁香人才
    丁香会议
    丁香搜索
    丁香医生
    丁香无线
    丁香导航
    丁当铺
    文献求助
    医药数据库
    丁香诊所
    来问医生
登录 注册

普通外科

关注今日:31 | 主题:962105
论坛首页  >  普通外科讨论版   >  病例讨论
  • 发帖
    每发1个新帖
    可以获得0.5个丁当奖励

分享到:

  • 微信

    微信扫一扫

  • 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肺动脉高压妊娠,术后真菌感染去世,听听这些专家们的肺腑之言 [病例帖]

  • 查看全部
  • 页码直达:
  • 直达末页
楼主 夕夕夕月
夕夕夕月
呼吸科
铁杆站友

  • 41
    积分
  • 5101
    得票
  • 119
    丁当
  • 1楼

2018 年 6 月,42 岁的高龄产妇吴梦不顾医生劝阻,生下一子,引发社会关注。

同月,进行心脏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和肺移植手术,成为世界首例高龄肺动脉高压产妇肺移植手术。

如今十个月过去,这个名噪一时的「手术奇迹」却没有迎来美好的结局。

吴梦于 12 月 17 日因肺部真菌合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入院。

在感染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她考虑过二次肺移植,但肺水肿及一般情况持续恶化。最终选择了自动出院。

4 月 1 日,吴梦在从医院回到家的途中去世,享年 43 岁。


-----------达人点评-----------

@ipqufw(点击关注)

去年曾经轰动一时的世界首例肺移植产妇吴梦,因为肺移植后发生的严重感染以及排异反应,经治疗无效宣告死亡。吴梦患有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原本不适合生育,但是她却不听从医生们的忠告,执意要怀孕,结果在妊娠的中后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此后由无锡市人民医院的陈静瑜团队冒着巨大的风险给她做了肺移植手术,而吴梦女士也顺利地产下一婴儿。在吴女士经历了肺移植手术花费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后,她对医生指导的随访和用药极不信任,拒绝服用相关药物(具体情况不详),从而导致病情迅速恶化。


在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器官移植的病人为什么容易发生感染,以及特殊性。


实体器官移植的病人由于需要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如环孢素、霉酚酸酯这些药物会抑制T细胞功能,从而人体免疫功能导致感染的发生。在移植后第一个月内,患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医院获得性的病原体,包括军团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主要是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MRSA)、某些真菌如曲霉。当然还包括供者器官传播感染的危险。

移植后1-6个月由于免疫抑制程度最高,因此多种潜在的机会性感染的机会也会明显增加。如分杆杆菌,特别是有些患者隐匿的潜伏性肺结核有可能发展为粟粒性肺结核;还有李斯特菌通过食用含该细菌的食物感染(如进食未正规消毒的奶制品)。其他少见的病原体如诺卡菌和隐球菌感染的风险也要比正常人群高出很多倍。还有一类正常人不会出现的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在移植后病人发生的风险非常高,而且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难度。治疗主要是尽可能获得病原学证据地情况下有针对性的治疗,但是很多时候可能是经验性治疗。针对这些在普通人群中并不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所用的药物费用也是相当昂贵的。


如何认识医患关系,并进行医患沟通

临床工作中,我们也时常会遇到病人不能积极配合治疗,由于各种原因如经济困难导致治疗中断,治疗效果起效慢或者治疗过程中有些不良反应会导致患者对治疗的排斥和对医生的不信任。说实话,医生们只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量去解决。我身边就有不少医生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帮助宣传微众筹,通过社会力量取得善款,或者医院层面适当减免费用。至于治疗过程中的波动或者效果不尽如人意,医生们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给患者进行解释分析。但是医患沟通其实也是个技术活,有很多时候医者与患者之间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看问题的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再加上社会观念和法律制度层面的诸多问题,两者的交流上总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以吴梦女士的例子为例,由于移植后免疫抑制状态下,抗感染的疗程往往很长,所花费用也的确很大,另外副作用也可能会增加,但患者可能不能理解自己已经体温正常或者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长时间地服用抗感染药物。医生这时候的解释和回答不少时候会被患者和家属当作过度治疗的典型,而予以拒绝配合。对于这样的患者,医者能做的事情其实相当有限,有时候也会相当无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跳开医患双方,在更广的范围内去探索解决之道。例如要加强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推广,我们的各类媒体应该将科学的正确的医学知识介绍给普通民众,而医生也应该利用现代各种传播渠道将医学知识介绍给大众。


其次,作为医者我们要重新认识医患之间的关系,正如葛文德医生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所说,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最古老,也是最传统的“家长型”关系,医生是医学的权威,目的是确保病人接受医生认为对他们好的治疗方案;第二种是“资讯型”关系,就是医生告诉患者数据和事实,然后让患者自行选择治疗方案,这种医患关系会导致我们对科学了解越来越多,但是对病人的了解却越来越少。然而事实上,患者不仅需要了解他的病情咨询,还需要有医生给他提供决策。所以,最好的医患关系就是凌驾于前两种医患关系的”解释型“医患关系。患者既想了解信息,有需要掌握和裁决权,同时也需要医生的指导。在这种关系中,医生的角色是帮助病人确定他们想要什么,而聪明的患者则应该寻找会进行“解释型”模式的医生。



@ljzhang168(点击关注)

看完报道心中感慨生命如此脆弱,手术是中国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教授所做,为世界首例,曾轰动了整个医学界,手术很成功,但遗憾的是最后还是没能挺到最后,分析一下吴梦情况,从呼吸专业角度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吴梦所患的是艾森曼格综合征,一种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和主动脉的转位,后期常常合并有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不全的表现,部分严重病人可能会因此而猝死,因心脏泵血功能障碍,肺功脉高压,免疫功能低下很容易合并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又会进一步加重心功能的不全,再加上妊娠基础对生命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修心换肺的手术出来需要长期口服抗排异反应的药物之外,随时还要因对可能加重的肺部感染关,而据陈静瑜教授介绍患者术后拒绝口服抗排异药和抗感染药,这就可能会直接导致了机体排异反应加重,再加上反复的心衰竭基础诱发呼吸道反复感染,而感染反过来而进一步加重心脏衰竭,再加上患者不配合治疗,性格分裂不相信医生,只相信神能救她,最终可能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所以在为患者吴梦感到惋惜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在遇到这种不信医生,而相信神的病人我们如何处之呢,我想受首先还是要加强交流沟通,并充分告知患者可能的风险,不遵从医嘱,不按医疗相关原则治疗,可能的相关风险需要向患者充分交代清楚;另外就是要和患者多交心,和他们做朋友,这样会取得他们更多的信任,从而配合医生治疗;第三有部分患者可能有心理方面障碍,特别是在面对严重疾病而无能为力情况下,像吴梦这类患者花费巨大(120万),大部分不能报销,还有术后多次反复的心功能不全和感染,如此煎熬之下可能会有心理方面障碍,如果通过心理介入疏导可能会取得患者配合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临床工作中类似患者我们也曾遇到过,一例慢阻肺终末期合并双肺感染患者,肺功能很差,呼吸衰竭,患者有严重的焦虑,又不配合,每天都觉得室内空气不够,说要跑到窗户边把窗户打开才能呼吸,否则就有濒死的感觉,觉得空气不够,并且不配合输液,不相信医生,后来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充分告知。和患者交流,慢慢取得患者的配合,通过团队不断的调整治疗方案,最后肺部感染得到良好控制,成功脱离呼吸机,好转出院。


写在最后,我们大家都应该敬畏生命,愿吴梦一路走好,愿天堂里再无痛苦!



@dxy_rsmfjwk5(点击关注)

首先,肺动脉高压对妊娠意味着什么?孕期心脏病风险评估分Ⅰ到Ⅴ级,其中,轻度肺动脉高压<50mmHg为Ⅲ级,意味着中度增加孕妇死亡率或者重度增加母婴并发症;中度肺动脉高压50~<80mmHg为Ⅳ级,意味着明显增加孕妇死亡率或者重度增加母婴并发症;重度肺动脉高压≥80mmHg为Ⅴ级,意味着极高的孕妇死亡率和严重母婴并发症,属于妊娠禁忌症;而吴某是112mmHg,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所以,我觉得马锦琪、陈静瑜专家团队是值得尊敬的,在医学方面向他们致敬,真得太不容易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分娩时能保母婴平安存活,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努力,需要承担多大的压力,其中艰辛,只有医者自知。


临床上,大部分患者都是通情达理信赖医生的,相处起来一片和谐,但总有少数患者,固执己见,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无论你如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陈述利弊,告知风险,他自巍然不动,他们觉得医生是吓唬人的,相信好运一定会来临,面对这些“以命相博”的患者,其实医生是没有选择的,只有用洪荒之力去“救”,他们以命相托,医生唯有全力以赴,辛苦压力都可以承受,只求患者平安。


 每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位女性都有生育的权利,但“以命换命”的代价太惨重,我们国家的医学科普任重道远,我们可以借助自媒体,可靠的医学平台等各种现代传播渠道,大范围并准确的传递医学常识,但是互联网时代,打开网站,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所以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清除网络垃圾,避免误导患者。


无论怎样,吴梦总归圆了母亲梦,愿逝者安息!




@jjj1987(点击关注)

针对“舍命生子”这个事情我想的是:器官移植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挽救了成千上万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然而目前世界范围内面临着严重的器官来源短缺的问题。据统计,在中国每年约有30万名尿毒症患者等待肾移植手术,约30万名终末期肝病患者等待肝移植手术。然而,由于供器官来源的限制,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中只有不到1%的人能获得器官移植机会,器官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所以“供器官”属于稀有资源,需要合理利用使得物尽其用。本例患者“固执己有”,重度肺动脉高压有明确妊娠禁忌的情况下坚持妊娠,说明患者对科学、对医生是不太相信的,可以认为是依从性极差。而移植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外科医师、监护室医护及患者协同合作,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患者依从性差势必导致预后不佳。给这种依从性极差甚至有点“做”的患者分配“供肺”这种稀有资源,值得谨慎评估利弊。如果将“供肺”分配给其他等待的患者,可能可以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


---------------------------陈静瑜老师的肺腑之言---------------------------

本来吴梦去世了,让她安息不便再打拢了,所以我不想评论了,我也不想再发评论,但媒体的高度关注,作为一个大家关注的事件,使得我不得不谈下她的死因:吴梦术后享受了很短暂的母子快乐时光,但肺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容易诱发感染,所以受者必须遵守医嘱加强随访,但吴梦是位极度“做”而“自信”的女人。她对医生抗感染用药不信任,觉得术后化费多(客观上第一次肺移植费用多,许多费用无法报销),她拒绝必须的用药治疗,导致双肺反复感染,诱发慢性排斥,她甚至不遵医嘱不吃排异药,请精神科医生会诊有性格分裂,她在我决定二次移植时写给我的信中也觉得只有神能救她,而不是医生。我最后也很无奈,觉得自己一心赴救只能救她身体的疾病,但救不了她的心灵。顺便提一下从科学角度,产妇先心伴肺动脉高压修心换肺本身的移植手术没有错,吴梦以后的第二例同样病情的产妇术后生存质量很好。唉!愿吴梦安息

一方面,他想把吴梦的故事告诉大家,警醒所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不要轻易以身犯险;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更多的患者看到这个故事后,反倒会被吴梦的成功误导,更肆无忌惮地去尝试。


  • 邀请讨论
  •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换一换
2019-04-03 11:07 浏览 : 17041 回复 : 54
  • 投票 57
  • 收藏 119
  • 打赏 80
  • 分享
    • 微信扫一扫

    • 新浪微博
    • 丁香客
    • 复制网址
  • 举报
    • 广告宣传推广
    •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 其他
dxy_ej7kmrn5 编辑于 2019-06-27 12:41
  • • #医生的昵称有多好笑#这是你们热爱工作的表现吗?哈哈哈哈

关闭提示

需要2个丁当

丁香园旗下网站

  • 丁香园
  • 用药助手
  • 丁香通
  • 文献求助
  • 丁香人才
  • 丁香医生
  • 丁香导航
  • 丁香会议
  • 手机丁香园
  • 医药数据库

关于丁香园

  • 关于我们
  • 丁香园标志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加盟丁香园
  • 版权声明
  • 资格证书

官方链接

  • 丁香志
  • 丁香园新浪微博
引用回复